王建硕

来自站长百科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百姓网CEO:王建硕

王建硕百姓网CEO,河南洛阳人。199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在大学毕业后踏进了微软位于徐家汇美罗大厦里的GTSC(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办公室,一待就是近6年的时间。近6年的微软生涯中,王建硕几乎担任过每一个和技术有关的角色。他曾经是微软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和渠道经理,还曾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带领团队创建了微软亚洲技术社区,组建了微软高级培训(MAT)团队。2002年开始写英文BLOG,后改写中文BLOG,被业界誉为,国内最早写博客的人。

个人简介[ ]

  • 爱好写英文博客,由于博客访问量激增,被eBay相中,2005年加入eBay,负责全权运作中国的分类广告网站
  • 2005年3月1日,eBay在全球80个城市推出了线上分类信息站点,“百姓网”(原客齐集)作为其中之一在中中亮相,王建硕出任该项目的负责人.
  • 著名的IT评论者、专栏作家。现任百姓网CEO兼总经理。
  • 王建硕是一个外表温和、思维活跃、有着无数天马行空想法的人,他爱好写英文博客,由于住在上海,而上海的外籍人氏很多,他的博客内容很大部分是告诉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一些细节,有时他当外国人的导游。
  • 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写英文博客却是他的一大爱好,而且他的博客还有不少粉丝,70%都是老外

外界评论[ ]

  •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王晓洁发自北京 有这样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人:他是中国第一批写博客的人,而且一开始写就用英文,一坚持就是1800多天;他的博客读者中70%都是老外。
  • 这个在外国人圈子里相当知名的博客写手叫王建硕。在现实生活中,他是著名的IT评论者、专栏作家以及客齐集中国区总经理;而在虚拟世界中,他只是热心的上海百事通,是外国人看中国的一扇窗。
  • 他总是看到这样的留言:Hi,我从Google上看到了你的博客,我计划要到上海旅行……;而留言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在上海打电话到旧金山,怎么打便宜?;我觉得上海人比我们国家的人焦虑得多;我觉得中国学者在外语上浪费了太多时间,阻碍了学术进步……这样的留言还常常掀起世界各国网友的热烈讨论。

人物故事[ ]

老外都爱找他帮忙[ ]

  • 写英文博客的中国人本来就不多,而像王建硕这样经营“上海生活指南”般英文博客的人就更少了。那么王建硕为什么对这样的博客情有独钟?这还要追溯到2000年。
  • 那时,他随便在自己的主页上发了一篇关于浦东机场的文字,可这篇文章竟然在Google排名第一,惊讶之余,他意识到上海的英文信息太少,老外在中国的生活肯定非常不方便。于是他觉得应该继续将“生活指南”写下去。2002年,王建硕把自己的阵地由主页转移到了博客上,但内容没什么变化。现在,他的博客分为“发现上海”“住在上海”“我的生活”“中国旅游”等等诸多栏目,如果外国人需要他帮忙的话,尽可以给他留言,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 有一次,一个外国人想将硬币换成纸币,可是遭到了银行的拒绝,就给王建硕留言求助,王建硕立即答应帮他询问。他先是拨通了工行的电话,服务员居然说不知道,之后他屡屡碰壁,几经周折后才得到了准确答案:将硬币换成纸币需要依据硬币数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对此,王建硕感触颇深:“就说换纸币的事吧,连我都是打了好几个电话才知道该怎么办的,更别提外国人了。”

好事干出名 政府找上门[ ]

  • 最让王建硕难忘的还要数“应急电话须知”这篇博文了:“找警察打110,火警是119而不是911。”这样的文章却得到了老外的强烈反响,有人甚至留言:所有在上海的外国人都把帽子扔上天吧!王建硕说:“他们觉得这种信息太重要了,可怎么没人告诉他们呢?”
  • 由此,王建硕觉得中国的服务业需要向发达国家多学习,在软件上多下功夫。他向《国际先驱导报》举例说:“比如美国,他们公共服务都会考虑到外国人的特殊需要,信息中心、语言服务点随处可见,租车、存钱、交水电费的时候都不会感到任何麻烦。”
  • 2003年,为了让网友更方便地找到自己,王建硕在博客上公布了手机号,而没想到,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竟然也在去年拨通了他的电话,他们决定授予王建硕代表旅委为老外服务的特权——如果外国人遇到什么困难,王建硕也解决不了的话,他就可以随时找旅委的官员咨询。

用交流代替偏见[ ]

  • 最近,王建硕接到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采访邀请,话题是“中国的新闻管制”,这是继BBC后第二个采访他此类问题的外媒。“外国人刚到中国,总是关心新闻管制、计划生育、共产主义和人权问题。”王建硕不无调侃地说。
  • 他在博客中写道:“看一个老外是不是第一次来中国,就看他是否问你新闻管制的问题。”网友Josh给他留言,不理解他为什么明明知道外媒“不怀好意”还要接受采访。王建硕却十分坦然:“彼此本来就缺乏了解,那么多一些交流总比没有交流要好啊!”
  • 某些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在王建硕看来,“连偏见都算不上”,因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太模糊了。“尤其是美国人,我所接触的大部分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仅限于‘中国是文明古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王建硕认为,不仅外国人对中国存在偏见,中国人对外国也是一样:“我们一到日本就询问教科书,在伊拉克就和人家聊战争。”
  • 有些媒体报道将王建硕描述成联结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将他的博客比作赛珍珠、林语堂的书籍。王建硕本人则觉得这话有些重了。“其实,我就是盲人摸象这个寓言里的一个盲人罢了。”他认为,这个故事最能解释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的种种分歧。“大家的看法都没错,只是需要交流。可以说我是一个盲人,博客上的评论者则是另外一些盲人,博客的好处就是能让所有的盲人和彼此分享自己摸到的部分。”

王建硕的2005[ ]

  • 2004年你记住了些什么?王建硕的这个问题把我愣住了。“2004年我种了一棵橘子树,整整吃了三个月。和自然有关的事让你特别记得住。”现在王建硕每年都要给自己找些事做。今年的大事和跳槽无关,而是互不关联的三件事。一是今年4月,王建硕和另外两个博客在苏州河的一间仓库办起了个人摄影展。“看过的人都说太漂亮了。我做这个,是为了说明再普通不过的人,也可以办影展,不一定非要专业的才行。”
  • 这是一次草根理想的实践。王建硕筹划了50个博客来写他的影展,“知道这个事就行了,这不是来看的,而是一个想的摄影展。” 第二是咖啡豆基金。王建硕在母校上海交大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我想看一下个人捐赠在2005年中国会不会掀起一种新的模式。大学里很多学生有很好点子,就缺几千、几百块。任何人都可以申请这个基金。然后在五年内捐赠回来。” 传统认为捐赠是富人做的事,王建硕就是要打破习俗,倡导一种新的潮流。
  • “不会捐赠的人,即使有一百万也不会做这个。就当某一次工资没涨吧。”除了王建硕,他身边的一批朋友像横戈、老冒也都投了钱。“我有两个原则,一是商业操作的原则,二是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志。比如微软公司一个叫Lida的女孩捐了500元,指定给去IBM、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面试但没钱买像样服装的学生。这个条件你也可以订得非常苛刻,完全看捐赠人的个人喜好,比如你可以要求帮助对象身高一定要一米八以上。” 咖啡豆基金还有咖啡馆聚会,而和嘉宾聊天的学生每人都要付给嘉宾50块钱。“当然值了。
  • 演讲者负责场地费用,每个学生事后拿着收据再到基金报销。那些嘉宾很乐意来,不仅能赚钱,还非常Happy。我说服那些人,今天来的都是学生中最优秀的人,十年后他们是最重要的人,而你在大学里就影响到他了。” 王建硕2005年的第三桩事是组织高中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定在青岛,寻找那些快要丢掉的友情吧。”我说王建硕你能量真大,一个人可以做这么多事。“这都是跟盛大的唐骏学的。像咖啡豆基金,看似复杂,但我不花任何时间,所有环节都能独立运转,我只是订了一个章程。”

王建硕语录[ ]

1、人都有私心,只有满足了这种私心,才可以让公益的事情做得更好。

2、关于任何新功能,要让用户用行动投票,而不是用嘴巴投票。

3、当互联网遇到了真实的世界,当互联网变成和电话一样的沟通工具,而不仅仅是当作一个安全的面具的时候,它的春天就真的来了。

4、以前,我在做愤青的时候,看到有些挺烂的东西反倒广告做的到处都是,用户节节攀升的时候会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钱吗?”现在,我总算明白了“哈哈。的确没什么了不起..

5、当努力了解观点背后的人以后,就会平和的多。即使有时候是谩骂,也不用动怒:尝试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赞美,或者指责。

相关条目[ ]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