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建

来自站长百科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汉王科技创始人兼总裁:刘迎建

刘迎建,生于1953年,为汉王科技创始人兼总裁。手写识别技术的创始人。

刘迎建简介[ ]

  • 1968年参军当通信兵;
  • 1978年考入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学习;
  •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总参第三通信团,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 1985年开始进行汉字识别的研究开发工作;
  • 1993年创办了汉王科技,出任总裁至今。

刘迎建成就[ ]

  • 1985年3月主持研发了全球第一台“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开创了全新的汉字手写识别领域
  • 1991年被评为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
  • 1992年开发的“手写体汉字识别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被评为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96年4月被评为“八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工作者(一等奖)
  • 1996年8月荣获北京国际发明金奖及知识产权专项奖
  • 1996年12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 1997年被评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 199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 2000年11月“汉王形变连笔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与系统(汉王笔9.0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01年9月“汉王形变连笔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与系统”获信息产业部首届重大科技进步奖
  • 2002年2月“汉王形变连笔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与系统”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迎建创办的:汉王科技

刘迎建成长史[ ]

从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小兵,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计算机科技前沿的开发者。

15岁少年的科学梦[ ]

没有人能想到,野心勃勃的刘迎建,曾经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大兵”。

19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三年,15岁的刘迎建还在上初一。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刘迎建却有着一颗求知的心。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个梦想,因为看过很多人物传记,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刘迎建心中的梦想是获得诺贝尔奖,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诺贝尔奖的真正含义,他只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离梦想越来越近。

现实是残酷的,继续学业似乎不太现实,摆在刘迎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做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二是找机会去当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上山下乡看不到未来,能去当兵至少可以看见一点希望。

由于刘迎建的父亲是一位老八路,算是子承父业的刘迎建成为当时倍受羡慕、带着大红花的一名军人。

刘迎建似乎天生就有管理的才能,一年之后,16岁的他已经成为炊事班班长。尽管到了部队,刘迎建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把钱基本用在买书上。“书店能买到的初高中课本都被我买回来,那时的课本很薄,几天我就看完了。”刘迎建回忆。

读书、学习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无疑是不被理解的,在战友们眼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才是最为重要的。于是,刘迎建被扣了很多“不务正业,有野心”的帽子。可他并不在意,依旧如痴如醉的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刘迎建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他很善于思考,在总参谋部做通信兵的时候,由于部队间的通讯都以密码的方式进行,刘迎建与战友们必须熟记很多密码,而且密码本还要定期更新,这无疑加重了通信兵的工作难度,在其他战友只知道抱怨的时候,刘迎建就在想,有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我当时就有了研制自动中文密码翻译机的想法,就是在密码机中存放一套密码本,向密码机输入电报内容再由密码机自动翻译成密码,部队更换密码本时,只需将密码机中的密码本取出来就行了。”虽然最后只停留在想法上,但体现了刘迎建敢于质疑并找出解决方案——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

十年如白驹过隙,1978年,25岁的刘迎建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停滞了多年的高考制度被恢复了,刘迎建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希望,由于十年来不曾间断学习,他以西北总成绩第一考入了南京解放军通信学院,“当时,人们都特别羡慕我,毕竟能上大学的是少数。25岁的我坐在大学教室里,心里的激动可想而知。”刘迎建说。

对于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刘迎建非常珍惜,“当时,同学们都十分刻苦用功,我们教室的灯从来不熄灭,我当时学习比较疯,经常通宵学习,第二天照常上课。”

大三的时候,刘迎建就已经开始了在识别技术上的探索,整个暑假,他吃睡在教室,硬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并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报告。

大学毕业后,刘迎建回到了部队。对于像他这样凤毛麟角的本科大学生,部队自然当作宝贝,什么事都会拉着他参加,各种谈判、各种竞赛。回部队两年,他做的7个项目都获奖了,自然也立了功,“一等功、二等功都有,获了好多奖,也有知名度了。”刘迎建平淡地说。

就在此时,刘迎建递上了影响他以后事业方向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装置研发报告。部队很快批准了,“当时的我小有名气,要不根本轮不到我来做课题。”就这样,两万块钱,两台电脑,刘迎建开始了自己的识别技术之旅。

识别技术之旅[ ]

1985年,刘迎建主持发明的全球第一台联机手写汉字识别在线装置获得了发明专利,“这个发明第一个使用了发明专利,由键盘输入到手写输入,全世界第一个,包括日本都没有。”当然,其中的艰辛只有刘迎建自己知道。

光找到轨迹输入的设备,就让刘迎建费尽周折。“日本有一种数字化仪器可能帮助我解决输入问题。但一问价格,7000多人民币。”而且在当时,出国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迫于无奈,他去了一趟深圳。

“我歪打正着地进了一家叫中南大学的一个校办工厂,那有一个苹果机有绘画板的游戏,我一听绘画板有点意思,就赶紧过去了,去了以后那儿的工作人员从很高的书箱子上面,取下来一个小小的板,一问价钱,要20多美元。”可就连20多美元,刘迎建身上都没有。

因为穿着一身军装,人家答应让刘迎建先拿货后付款。没想到,玩具模样的绘画板还真帮了刘迎建大忙。成果出来之后,刘迎建申请了专利,在北京信息展览中,获得了软件一等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次轰动给刘迎建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在展览时,有两位中科院的专家相中了刘迎建这匹千里马——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两次亲自写信,硬是从军队把刘迎建挖了过来。

很快,刘迎建就被任命为“八六三”项目的负责人,当时发现他的一个专家,甘愿在项目组做副手,让刘迎建尽情施展才华。

可是,这一次,技术天才没有那么幸运,手稿识别在做了三年后依旧没有什么起色,“这个项目的难度很大,直到今天也没有攻克。”刘迎建说。

三年时间,竞争对手赶上了刘迎建,已经有一些台湾公司开始着手刘迎建之前的研究成果。好在刘迎建没有放弃,毕竟他是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的权威。此时刘迎建开始有了生意人的意识,想到要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市场推广。就在这时,一位来大陆寻找项目的台湾商人,发现了刘迎建,“当时,国内基本没有应用的机会,我觉得如果他们可以应用倒是不错。”于是,刘迎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8万美金。

1991年,刘迎建跟随中科院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软件展览。他的手写输入技术吸引了一个带着眼睛的年轻人——年轻人在刘迎建的展台前站了一整天,下午三点的时候,他对刘迎建说:“5点,我在大门口等你,你记好了,车是劳斯莱斯。”

5点整,刘迎建看到了年轻人所说的那辆劳斯莱斯,他上了车,汽车七拐八拐地到了一家日本餐厅。年轻人亮明身份,原来是他名人公司的老板,他想把刘迎建的手写技术用在PDA上。至此,刘迎建掘到了自己的第二桶金——10万美金。

“离开香港的时候,他还给我了一万港币,叫我买些香港的东西回去,到机场的时候,我不小心把钱撒在地上,我只是随便捡起了几张,自己成了暴发户了。”刘迎建笑着说。

名人公司靠刘迎建的手写输入,产品一炮而红。这也让刘迎建明白了,“老在实验室里,或者你老是一个人做东西肯定不行。”本是“技术匠”的刘迎建此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商人生涯。

“计划生育政策”[ ]

在技术上掘到金子的刘迎建知道,技术对于汉王科技的重要性。“我们每年都会把销售额的10%-12%,相当于毛利的20%-24%用于技术研发。”其实,这样的决策是在刘迎建有过一次惨痛教训后制定的。

2001年,汉王曾一度将销售额的40%用做研发,“那时,一下上了43个项目,在2001年之前,我们做的非常好,后来就开始头脑发热了。” 刘迎建回忆,当时钱花的差不多了,却没有几个项目做出来,其中一个项目是,手写技术植入电话,结果市场反应平淡,仅在这一个项目上就损失惨重。

刘迎建果断地停止了疯狂的烧钱,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每年根据企业的需要增加新项目,在研发投入上提出了4:6的比例,即原创创新经费占4 成,旧产品创新经费占6成,“旧产品升级换代可以延长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它不断地提供力量,保证原创创新。”刘迎建说。

现在汉王在新项目投入前,要经过五问:一问是不是汉王主业?因为一定要是汉王最擅长的;二问是不是长线,能否持续?研发需要时间,不是长线,汉王不做;三问有没有空间?大公司做大事,小公司做小事,汉王自认是个中型的公司,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四问有没有人才?人才是关键;五问有没有不可战胜的经营对手?行业第一就当然做NO.1,第二寻求差异化,第三就只能拼成本。刘迎建说,通过有效合理的控制,汉王的研发成功率已经从5%提升到50%。

因为汉王在识别等领域的傲人成绩,刘迎建也把汉王定义为创新型企业,尤其把功劳归结到企业的研发技术人员。对于员工的选择,汉王的要求很高,每一位进入汉王的员工都会经过五位领导者的面试,最后,刘迎建还会亲自面试。

对于这些给企业带来巨大价值的精英,刘迎建出手很阔绰,技术骨干都会有公司的股份,甚至有一年,有一个技术人员的工资比刘迎建还高,“汉王继承的是中科院的传统,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技术人员,以及对创新犯错误的宽容和对创新成功的激励。”刘迎建说。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