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站长新闻移动互联网竞争 = 移动社交的竞争 ?

移动互联网竞争 = 移动社交的竞争 ?

2013-12-13 20

移动互联网竞争 = 移动社交的竞争 ?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一个重要不同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一对一甚至一对多;而后者则是多对一。这种区分造成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更深层次上,移动终端(最典型是手机)个人工具化特性更加凸显,从而彻底成为人的器官的延伸。

而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战阵中,入口之争会显得尤为激烈的深层次原因——这种入口更加珍贵,而有效,且无论从产品端还是用户端,与传统互联网的体验和习惯都大不一样。如大家所见,移动电商、移动搜索、移动媒体、移动IM,各个大局已定的产品都在移动互联网战场上发生着各种革命——有的来自内部,有的来自外部。

移动带动社交成主战场

当然还有社交。

社交在传统互联网领域并非显性应用,更非竞争重点。几乎每个互联网站都会有功能如鸡肋的论坛;而要不是湖南卫视的超女快男,百度贴吧这个产品也会如论坛一样沉寂下去;开心最后沦落成了网页游戏社区而近销声匿迹;连中国人、人人等基于同学关系这等刚性社交需求的产品都没能持续火起来。

如此等等,其根本原因正在如上所述的,人与终端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是割裂的,呈断点状接触,而社交需求则是持续和即时的。因此,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应用,“会客厅特性”更明显,即阶段性的造访和沟通,如访客看望主人。这样一来,必然造成的趋势是:其一,QQ空间方向,用户通过各种方式装点自己的“空间”,接待访客;其二,媒体方向,作为信息和观点发布厅,等待沟通及交换意见。

甚嚣尘上的微博产品目前的媒体特性越来越明显,这便是其内在原因。

当然,好在的是,移动互联网在这几年的兴起,让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交类产品都有了转机。因为,至少从需求基础上,解决了人与工具的持续性链接问题——手机等移动终端随身携带,可即时发生社交行为。在此之外,其他的外在因素还包括,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如3G的普及,4G的到来)、智能终端的普及(价格更低、配置更低)、运营商的不懈推动(更加便宜的流量套餐),以及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推动等。

手机QQ、微信、陌陌、易信、来往、微视、微米……国内移动社交市场巨头云集,移动互联网竞争差不多成了移动社交的竞争。

市场刚开启 细分和垂直是趋势

如移动互联网竞争格局刚刚展开一样,移动社交市场也才刚刚开始,而不是如许多评论者所说的那样,微信或者某几款产品已经形成垄断。

现状是,大家都在抢地盘,圈用户,而用户也都带着好奇心和尝鲜劲儿体验各种新出来的社交产品。由于移动互联网人机合一的特性,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细分和垂直”——这同样适用于几乎所有了移动互联网应用。

具体而言之,其维度大概包括:

其一,产品层面的细分:比如从微博到微信到微视,就是社交表现方式从图文到语音到短视频的进化(再往后应该就是长视频了)。尽管从产品端和市场表现上,不能说微视比微博高级,但从表现形式上,后者的趋势性毫无疑问——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微博、微信等已经开始通过合作,整合短视频功能,以丰富用户基于该平台的社交行为。但以微视为例,其正在走的是独立平台型发展方向,而非前二者的插件。

其二,需求层面的细分:比如,微博是弱关系社交,而今更有媒体化趋向;微信是强关系社交,但其通信和平台功能是核心;来往、易信等介于二者之间,IM和社交及平台化痕迹都有,目前还称不上定型;微视目前来看更多则是泛关系社交,与前二者信息和表达意见的诉求相比,基于微视用户间自我“表现”和“玩”的成分比较多。这些是目前移动社交产品的主战场。

而在此之外,基于细分需求的垂直功能和应用也已经开始兴起。比如,陌陌的“即时性陌生人社交”,尽管被前期的营销带偏,成了“约炮神器”,但陌生人社交市场确有其需求,且在微信、微博等大产品中被慢慢引进,再比如“摇一摇”。比如,起源于snapchat的“私密社交”,在国内迅速被转化成“阅后即焚”功能,同样被融入各大社交产品中——微视新版就有该一功能,和视频相结合起来,其想象空间值得期待。

还有就是“群组社交”,这是最近的一个新兴热点。从豆瓣的“兴趣小组”,到手Q新版的“搜索附近的群”、到移动版的百度贴吧、到来往的“扎堆”,再到初露端倪的新浪微米,基于兴趣、LBS等的群组社交需求都被高调的挖掘出来,在其他社交功能和产品外,挖出一片新的市场。

细分和垂直化之外,同时的发展趋势就是增值和跨界,比如,社交商务、社交游戏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后再谈。

不可小看运营商

目前的社交市场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天下,市场也都在大谈特谈互联网思维,大谈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颠覆,尤其微信出来后,电信运营商被认为岌岌可危末日来到。

趋势尽管如此,但不免有过火之嫌。

社交从本质上是人与人的连接,移动社交仅仅是增加了智能终端作为载体而已。

而这一概念事实上早就通过手机号码得到了实现,且运营商也基于此做过更多互联网产品化的努力,比如飞信,尽管都不太成功,但可见其观念在市场教育下已经慢慢开化,而随着电信运营市场的逐步打开、民营力量的加入,其潜力绝对不可小觑。

比如,从用户数上,目前微信大概是6亿用户数,而中国移动用户数超过7亿,国内手机用户数更是超过12亿,且这些用户的忠诚度,及对社交方式——短信和语音电话——的习惯性都远高于新型的社交产品。

国外在3G时代已经做过类似尝试,比如语音和短信低资费甚至免费,而通过类互联网式的增值服务等作为营收来源。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中国移动在4G时代,做出类似的突破,微信地位如何真的难说。

文/第三只眼(微信:thirdsight)

来源:http://www.yixieshi.com/it/15214.html

  • 广告合作

  • QQ群号:707632017

温馨提示:
1、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邮箱:2942802716#qq.com(#改为@)。 2、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裁,转载请注明出处“站长百科”和原文地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