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刘浩:智联招聘CEO。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其后取得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硕士以及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随后,通过了美国纽约和加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并进入了美国著名的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工作。
2000年至今,负责Orchid Asia Holdings公司在中国的许多投资项目,如:智联招聘(www.zhaopin.com)、葆婴/摇篮集团(Babycare)、携程(Ctrip)、易趣(Eachnet)等。2002年11月担任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
人物传记[ ]
作为中国第三大网络招聘公司的首席执行长,刘浩在帮助众多企业招纳贤才并成全了有识之士的职业梦想之时,也实现了他的自我价值。
智联招聘网(Zhaopin.com Ltd.)目前在全国拥有18家办事处,1000多名员工,其职位刊登量达到20万至30万个,从司机到销售人员再到高级经理不一而足。刘浩表示,当他2002年作为投资方加入智联招聘时,该网站的职位登载量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这家名为“招聘”的公司以及整个网络招聘行业的规模都不算大。市场调研公司iResearch估计,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去年的规模大概为人民币8亿元左右,智联招聘的收入可能在7,000万元左右,以注册用户的数量计其市场占有率为9.8%。刘浩预计其以收入计的市场份额大概在20%至25%。
但该行业的成长速度却很快。成立于1994年的智联招聘也在其众多客户的支持下很快发展壮大,微软(Microsoft)、联合利华(Unilever)、阿尔卡特(Alcatel)、宝马(BMW)和日立(Hitachi)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在华子公司纷纷成为智联招聘的常规客户。据iResearch估计,去年网络招聘市场较2004年增长了46%。刘浩说,像智联招聘这样的招聘网的收益差不多相当于2002年的十倍,但他没有透露具体数字。去年4月,美国大型网络招聘公司Monster.com斥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的40%股份。中华英才网和前程无忧(51job.com)是智联招聘的两家主要竞争对手。
现年37岁的刘浩对于能够把智联招聘发展到今年这样的地位感到非常骄傲。他的合伙投资方还包括联想集团(Lenovo Group)及台湾宏集团(Acer Group)的投资子公司。他说,智联招聘可能在明年上市。
刘浩对他的职业转变更是颇有感慨。从北京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的物理系毕业生变成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法学博士,从纽约跨国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 & Wardwell的律师到加州的风险投资人再到一名创业者,刘浩可谓身经百炼。他说,体验了各种工作的乐趣后,最终还是应该专于一项事业。
个人影响[ ]
两年的律师生涯,刘浩过得忙碌、充实。“如果这样一直做下去,7-8年后有很大希望成为合伙人,年薪会达到100-200万美元,会过上比较富裕、体面的生活。”但是刘浩不愿意在30岁的时候就看到未来20-30年的生活样子。骨子中的冒险和不甘鼓动着他。“我做了两年律师,了解了想学习的东西,我希望能够尽快回国。” 为了回国从事风险投资
为了进早回国,刘浩选择了从美国东海岸迁移到西部加州的工作,他很快进入Orchid Asia Holdings公司,从事亚洲方面的风险投资。借此机会,刘浩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谈及回国的动机,他称“中国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我希望将自己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刘浩作投资三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的公司在投资理念上很先进,在国内的投资也很成功,如携程网、易趣网等等。”
在这三年中,刘浩过着“国际自由族” (International Freeman)的生活,穿梭往来于旧金山总部、北京、上海之间,平均每一两个月飞北京一次,在飞机上度过了大量的时间。“估计怎么也飞了几十万公里。”这样的高强度、不规律、不稳定的生活让刘浩三年中没有休假的时间。“不过,回到中国后,发现变化如此巨大,让我工作起来非常有激情。”
人物访谈[ ]
华尔街日报》:招聘是怎样在雇主和求职者之间架起桥梁的?
刘浩:我们通常与雇主签约。我们会认真审查公司以及所登职位的真实性。求职者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输入我们的数据库。
《华尔街日报》:你是否曾经在网上找到工作?
刘浩:噢,没有。
《华尔街日报》: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刘浩: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和税法打交道。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家律师事务所就像一所大学,或者说是一部学习机器,可以不断地将知识传授给像我这样的初级助理律师。法律专业的学生通常都缺乏实际经验,特别是耶鲁大学的学生。
《华尔街日报》:你从物理专业改学法律,之后又从律师变为风险投资人,现在是职业经理人,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刘浩: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物理学家。但多年以后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我把这叫做重新定位。我读法律并不是因为我想当一名职业律师,而是因为法学院的学生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从风险投资人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纯粹是我的自然选择。当时我作为投资人也在参与着公司的管理,公司做得并不好,我想我有义务挑起这个担子。
我的朋友多半都反对我作出这样的选择,他们认为风险太高。其实投资人或者律师都是很容易赚钱的职业。律师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风险。你为客户提供建议,当然你要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最终都不会对你构成影响。当一名律师,你要压抑你的激情,不能感情用事。而当一名职业经理人,你就必须要有一些激情。如果没有的话,你绝对做不好。
《华尔街日报》:你没有读过商学院,在此之前也没有真正的管理经验。是什么让你这么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让公司扭亏为盈?
刘浩:当我接过这个职位时我也曾经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但我觉得个人素质是导致成功的关键。从学物理到担任律师再到风险投资人,我一直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所以这一次我也应该能够做好。
《华尔街日报》:对于招聘行业,你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差别大吗?
刘浩:美国的就业市场更像卖方市场,而在中国,由于劳动力丰富,它更像是买方市场。但中国的就业市场尚处在萌芽阶段。基本上,它的问题可以反映教育体系的问题。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应对实际工作。他们没有足够的岗前培训。因此在毕业后的最初几年很难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主要问题。其一,一些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会伪造简历,夸大他们的工作经验。其二,人们会频繁地换工作。
《华尔街日报》:你能描绘一下中国的经理人前景吗?
刘浩:近几年中国经理人的素质一直在明显提高,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中国富有经验的经理人仍然太少。2000年到2002年那会儿,很多缺乏管理经验的人都可以凭着一张哈佛(Harvard)这类名校的MBA文凭轻松找到职位,不过有一部分人并不胜任。
《华尔街日报》:你身边最重要的科技产品是什么?
刘浩:我的手机基本上24小时开机。有时会有人在凌晨三点打电话给我,人们甚至不问一声我是否在睡觉。如果我没带手机,我就会焦虑不安,担心有人会找不到我。手机已经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