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的工业发展有目共睹,与全省、全国工业一道,合肥市工业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不断有所收获的岁月。特别是2014年,在国内外形势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
集中“问诊” 综合求解
2014这一年,发展诉求与“三期叠加”的正面相遇,构成了合肥工业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努力融入和奋力开拓,检验了合肥市工业的成色:预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84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100亿元,增长12%左右。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率先实现“进省会十强”目标。工业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合肥为何能在去年工业断崖式下滑中在全省率先稳住回升并步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李海鹰给出的答案是集中“问诊”综合求解:关键是经济失速不失信心,不在阵痛前退缩。早研判、早谋划、早动快,强化预警预测,提请市政府出台《工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调动各县市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加强企业服务,建立市县两级服务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提振信心,解决困难;开展重点产业大调研,对家电、汽车、光伏、平板显示、食品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提出发展对策,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全市共摸排十大重点产业3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7项,总投资2918.7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70个,占项目41.9%等。
李海鹰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工业经济非常熟悉。依据他的理解,工业仍是当前很多地方经济(GDP)的重要支撑。“如果说改革是化解当前各种矛盾的钥匙,那么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更加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工业发展。”“要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在企业。只有企业强,才能工业强;只有工业强,才能经济强。”
合肥市工业的发展轨迹,再次给了外界一个更清晰的信号:对于大部分还处于工业初期向中期推进的中西部省份而言,必须务实地看到,聚焦工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当前的最大选项。目前中西部地区不可能脱离工业化来实现现代化。换言之,谁的工业做得好,谁的发展就好。李海鹰感慨而言。
政府应成为小微企业贷款最后担保人
小微企业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也是采访中李海鹰主任谈论最多的话题。
小微企业像女孩“小薇”一样,年纪轻、未定型、潜力大,多数没有自己名下的工作场地,靠租房子办企业,它们是最活跃的经济群体,也是最脆弱的群体。“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更是未来的希望之星。”李海鹰表示。
一组数据验证的他的这一说法:全国50%的税收、60%以上的GDP增长、70%的专利创新,80%左右的进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现在有中小企业1000多万家,其中90%属于小微企业,所以我们就看到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一方面无论是就业、技术创新、税收等的贡献,中小企业都占了半壁江山,但是,他们得到的资源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
化解“小微”融资难是一道世界性难题。题目越难,对政府的挑战越大。
要解决这一难题,李海鹰建议,要有尽量精准的“微”政策,引入政府担保机制,政府以最少的财政投入,推动银行信贷、社会资金与小微企业实现高效对接。一些发达国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时候有很多尝试,比如在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下面,有很多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基金,都能很好地开展运营,并保持一定增长。一旦出问题,政府往往是最后“买单者”。
李海鹰认为,政府要拿出当年取消“农业税”的勇气,把惠及农民的远见卓识,再次体现在发展小微企业上。小微企业一般以个人信用基础上的贷款,政府要成为最后的贷款担保人。目前合肥市也一直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基金。
“我不反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更关注的是中小微企业。”李海鹰告诉我们。2014年,合肥市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1+3+5”政策体系和11项实施细则,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实现“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和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新政策保留20%以下的事后奖补资金继续实行无偿投入外,主要采取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有偿投入的方式,通过市场运作,与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结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全年共安排五大产业扶持政策资金近27亿元。新政策逐步实施到位后,仅基金运作,每年就可以吸引社会资本40亿元以上。同时,合肥在全省率先开展“四位一体”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将政府、银行、保险机构和借款人融为一体,有效缓解信贷中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另外,全年有314家企业获贷款贴息6066万元;可以说,政府仅以少量的财政投入,就解开了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结”,激活小微金融“一池春水”。
总之,“从‘小微’到‘小强’政府要当‘专业推手’”。既要为小微企业摆脱现实经营困境创造条件,还要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突破要素瓶颈是确保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摆脱了要素瓶颈束缚的小微企业也必将给我们一个惊喜。
李海鹰同时也强调,“小微企业在政策”呵护的同时,要修炼自身,提升竞争力,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或缺的。
受小富即安等观念束缚,合肥的民企很难发展壮大,明星企业寥寥可数。“一些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踯躅不前了”。李海鹰指出,这种主要依靠“夫妻店、父子兵”式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和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他鼓励民营企业家让员工持股,让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通过技术入股、奖股、期股期权等方式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收官之年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2015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既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奠定“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李海鹰主任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合肥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他表示,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是今年工作的基调,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主攻方向。今年合肥将围绕智能语音、智能制造、光伏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聚焦十大重点产业,加大项目谋划储备,集中资源推进“中国声谷”、“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高世代平板生产线、“中国工业设计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经济运行调节,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继续发挥支撑合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作用。当前首要任务是抓好工业“开门红”。
来源:新浪安徽
-
广告合作
-
QQ群号:7076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