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站长新闻HTML5快速发展的今天 移动App会成为主流吗?

HTML5快速发展的今天 移动App会成为主流吗?

2012-03-15 41

    知乎上有人问:智能机逐渐普及、HTML5 快速发展的今天,native app 和 web app(基于浏览器)产品,各自的发展趋势会是如何?用户使用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哪种类型的产品会占据用户更多比例的时间?推广成本的对比情况如何?

    其实就想知道,大家如何看待Web App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会后来居上,成为主流。下面有不少认真的回答。

    李杰,百度无线资深产品设计师

    非常谨慎的回答一下,如果是说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我觉得这个不难判断,未来依然会是web以及app化的web为主的一个趋势。注意,以上我强调了几点:一是移动互联网而非手机APP,如果不需要联网或者对网络要求很低,这个其实我觉得不算移动互联网产品;二是趋势,而非短期内就能达到的效果;

    做出这些判断的原因依然很简单,用户需要的是信息、是内容,而非外面的这个壳本身。互联网生态的本身,就是一种芜杂生长的态势,而人的信息的长尾化需求,始终是差别很大的,需要从大量的形态各异的形式中去获取内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现在用微博已经很多了,即使大部分人用户的是微博客户端,但同样也能看到,从微博上去获取信息,也会需要去到各个不同的地方,无论是Android上新浪微博调用uc浏览器打开新网址还是ios上在App内调用网页,都始终离不开这个浏览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它已经不是在使用native app了。随着使用量的上升,与其说你在用微博的native app,还不如说在用一个有微博增强功能的浏览器。

    但是这个趋势的到来,未必会是那么快的事情,原因也同样很简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这里会有一些阻碍:

HTML5快速发展的今天 移动App会成为主流吗?

    1)正如搜索引擎是在网页目录的后面出现一样,如果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不够,或者说移动化互联网服务提供得还不够,长尾需求不够明显时,用户不太需要web,用户直接使用系统级的launcher很方便。以豌豆荚报告里为例,人均78个应用,也就几屏的事情。更不用说symbian时代了

    2)智能平台的限制,越是不够开放的平台,对浏览器开放得越少,那么也会阻碍这个web化的趋势,就像@天顺、@李京 Leon和@郑杰说的一样,浏览器的能力不够,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你再怎么webapp化也没法满足功能。

    3)网络的限制,这个就不用多说,无论是网速还是流量,还有联网环境,都是阻碍webapp化的重要力量。

    还有其他种种,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种种,我对小团队开发提倡的,反而不是webapp,要以native app的核心功能去抢占用户,然后再考虑web app化,要知道,体验第一。

    而且,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浏览器以及移动互联网生态下,流量入口太分散,在web app没有做成完整的生态之前,贸然作为先行者,容易做成先烈。

    btw:有人说web化可以快速迭代,容易获取流量。前一个不假,后一个可就未必了,目前真正稳定流量入口还没最终定下来,不如先看着已经成熟的诸如market一类的地方吧。当然,和搜索引擎搞好关系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里继续为百度移动做广告哈:)

    梁公军,鲜果网(XianGuo.com)创始人。日拱一卒,

    前段时间,曾在微博上说到这个问题,当时认为历史总在换装演出。互联网从开始阶段到2000年左右,是客户端的天下,浏览器、IM、Email、视频…;2001年以后,是Web的天下,因为网速快了,以前需要客户端处理的事情都可以搬到网上做。移动互联网从开始阶段到2012年左右,是客户端的天下;之后呢?我认为依然还是Web的天下。

    判断依据:1)3G的普及,速度提升,App做的事情,绝大部分都能被Web很轻松地做到 2)HTML5的普及,现在已有一些做得很帅的全HTML5应用 3)云基础设施的普及 4)最关键的,是因为互联网基本价值就在于互联互通,App间的互联互通成本高。

    现在看法有一定变化:

    1)重资讯浏览的服务,可能更适用于采用Web App;重交互的服务,可能更适用于采用Native App,比如游戏。

    2)接下来的几年内,更多还是Native App更大规模发展。

    3)如果把智能移动终端的触摸桌面,就看成是一个超级浏览器呢?如果浏览器在以前PC互联网时代所起到的入口作用,被触摸桌面所替代,那么现在的各种手机浏览器发展空间就比较有限了。

    杨东杰,WebAppTrend博客发起人

    楼上几位说的很好,这里稍微做些补充和整理,:

    1) 当前应该是有三种技术选型,1)本地应用 2)移动Web,包括移动网站和Web App。3)混合应用。各针对不同阶段和需求。如何选择我也说不出什么新意,大致是强调交互体验、有号召力和入口效应的就选择Native App,体验要求一般,看重跨平台和低成本实现就用Mobile Web,然后打个本地包现在也很容易。

    2) 需要说明的是新一代的Web App,它应该是基于移动优先和响应式设计理念,基于HTML5等技术、体验可与Native App媲美。其特征在Google Chrome开发小组推出的《Web App开发指南》这样判断:

    》 是否独立,完成当前任务不需要链接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使用环境?

    》 使用它是否可通过交互、参与并完成特定任务?

    》 是否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看起来非常美观,并且占据全屏?

    》 是否使用和本地应用一样的界面模型,比如按钮、对话框或者其他元素?

    》 是否可以离线工作?

    》 是否应用了设备的某些功能,比如使用到来自GPS的定位和动作传感器的数据?

    》 是否隐藏了传统的网站导航栏和导向链接?

    》 应用是否是参照客户端架构模型设计?

    3) 这本书也提到,Web App的未来取决于它是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既可以发挥Web的优势,也可以离线以及调用本地设备能力,体验直追Native App,更具交互和视觉体验,而且别忘了,云可以提供比桌面更多的能力。

    4) 由于当前移动互联网主流设计思路强调“场景化”,移动在某个具体场景后,针对明确需求很快就联系到手机应用,掏出手机、打开应用提供价值的路径要短。Native App就特别适合这些高密度场景需求,而浏览器和Web App适合满足“长尾需求”。“长尾需求”现在最主要的是信息查询,其实阻碍Web App发展障碍之一在于用户认知,人们总是倾向于向Web要信息,而用本地应用完成一个任务或获得一个体验。

    5) 尽管用户市场才具有决定性,但来自开发者群体的诉求也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力,当前跨平台工具的发展以及Web App的概念热炒,是因为这样大大降低甚至磨平了移动开发门槛,现有的巨大基数的传统Web从业者甚至爱好者都可以做个移动App了。这股大众化的开发浪潮不可忽视。

    6) Web App产业的发展与是否有重量级的主导厂商也有关系,本届MWC大会后,已有四家了——Facebook、Mozilla、Google、Opara。

    7.关于Web App的商业环境,其实不只是依靠浏览器平台。新浪微游戏CEO徐城在去年HTML5年会上说到的,Web App最重要的是如何发现用户、留住用户扩展用户?磊友黄何也说和浏览器的合作不仅是运行平台入口,还需要计费接口、好友关系链、推广运营机制。大胆推测,也许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才是Web App的最佳合作平台。

    8.说到最后,引爆Web App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个成功的杀手应用,就像Gmail之于AJax。

    林茜茜,百度移动PM。优势是拥有最好的时候。

    一直在关注web app领域,看到大家的回答就有了作补充的冲动。

    1、app发展趋势

    我认为,Native App和web app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外包装的不同,也不是哪一种服务更适合哪一种形态的简单归类。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web app是真正的开放互通的。开放这个词国内说的有点滥大街了,举个栗子,使用Foursquare API的开发者在去年七月就已经达到1万,其中Instagram排第一。Foursquare的开放,让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丰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抄一个实现签到的Native App就可以形成的生态系统。

    如果你玩ifttt,就会发现,其中运作的机理,不是互联网上有什么功能你就用什么,而是你想让互联网如何围绕你去运作。现在ifttt上最流行的玩法是,当facebook的头像更换时,为你同步更换Twitter的头像;如果明天下雨,给我发邮件;当亚马逊的Top免费专辑有更新,给我发邮件。看,你不再需要工具、插件来帮你做这些事了,想怎么使用互联网,尽在你的掌控之中。

    所以Web app实现的,应当是让各app不再是孤岛,而是完美衔接的无缝体验,从而实现资源互补、让互联网work for us。私以为,国外互联网的开放程度已经超越了国内一个量级,web app的推进,也会是Apple、Google、facebook、微软等巨头之一来制定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推进甚至颠覆这个领域的发展。

    2、用户角度

    如果问卷调查上出现“请问你使用Native App和Web App的时间比例大概是多少呀?”这样的傻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出现在互联网分析报告之流上更是马后炮。

    拜托,用户真的在意他们使用的产品形态是怎样的吗?他们只要it works!好用,方便,体验好,就足够了。普通用户是不需要知道什么是native app什么又是HTML5的,圈里人说说而已。

    和@李杰 举同样的微博例子,我以前使用安卓机刷微博的时候,一个链接要跳转到浏览器里看,看完再跳转回来,体验很不爽,唯有怒收藏之。换了iOS之后,我发现应用内可以直接浏览网页,无需跳转了,欣欣然。但是我还不满足,能不能选取其中一段话一键保存到Evernote里呢,能不能在facebook里搜一下作者呢?也就是获得同时使用多种服务的体验。在PC上,我们已经习惯同时做许多事,一边听着豆瓣FM、一边刷着Google reader、看到好玩的文章分享到微博、看到有用的文章存到Evernote里。PC的多任务处理可以让我们切换的如鱼得水,但是换到手机上,就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跳转、登录、加载、退出、跳转回去。

    有没有办法做的更好呢?我也没有标准答案,我只知道,是这个问题的解决让科技不断进步。

    天顺,支付产品经理,涉及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

    首先,我并不同意楼主所说“Native App的形式和Wap形式其实只是“包装”的差别”。

    对于许多应用来说,Native App能做的事情,Wap(姑且把HTML5页面也包括进去,统称为BS产品)根本没法实现,例如,拍照、发短信,预加载,调用其他系统接口等(感谢@李京 Leon和@郑杰的更正),BS架构存在天生的劣势,至少目前如此。这些很多都是产品核心功能,而BS架构版本无奈要进行大量的“阉割”,并为其设计独特的界面和流程。从包装到内在,很有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至于楼主所说的NativeApp和浏览器未来的市场份额,我觉得一两年内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形势。原因如下:

    1.NativeApp产品的用户体验,相对BS架构的产品,无论在Android还是在IOS上,都要略好一些。更重要的是,目前部分需要调用系统层面接口的功能,必须要Native实现,浏览器很难做到(除非浏览器本身定义了这类功能,参考UC浏览器和支付宝安全支付模块的关系)。

    2.BS架构给开发者带来最大的“馅饼”,就是所谓的“跨平台”。为什么打引号,又说“所谓的”,那是因为目前各浏览器、各平台浏览器标准相当不统一。11年初我们开发一个在安卓默认浏览器中效果绚丽的页面放到UC浏览器里看,惨不忍睹。大家要开发跨平台适应的网页,需要一个一个适配,相当吃力,还不如用Native代码开发一套来的舒服。

    3.BS架构产品还是会大量存在,一来因为浏览器标准会趋于统一,二来因为移动操作系统十分多,许多公司也并无精力覆盖到各个平台。而浏览器作为手机上网的第一通道,还是可以为产品带来大量用户的,在用户手机无法获取APP的情况下,尝试方位WAP站或者手机页面站来获取服务,也是第一反应。就像你平时习惯用XX阅读工具订阅新浪体育的RSS看最新体育新闻,今天手机没电了用老婆的手机想看看林书豪比赛结果如何,第一反应肯定是打开手机新浪的体育频道,而不是去找个地方下载RSS订阅工具。

    楼主还提到Android和IOS平台上的应用发展趋势,我觉得……短期内,用户体验好的应用,尤其是游戏应用,必须是Native的。但随着将来HTML5的普及以及浏览器对标准支持的统一,浏览器直接访问产品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段梦楠,产品人,目前在淘宝i工作室

    一、首先来说优势:

    wap或html5最重要的优势就是服务器可以快速调整功能;开发成本低

    而APP体验好,能够调用系统底层服务

    但是,两种都在弥补自己的劣势,

    比如html5已经能够本地缓存一部分内容,调用一些基础系统服务;

    而APP也可以功能逻辑在服务器端控制,客户端控件来渲染实现业务的快速发展,比如淘宝iPhone客户端就可以服务器控制客户端几个界面边屏,根据不同活动可以快速上新一个新的界面;

    一些客户端也通过容器化来让客户端无需整体升级,而仅需要升级其中一个小模块无需退出客户端即完成升级,如支付宝iPhone客户端。也有一些APP是不同业务不同处理,一些不常变的业务或已经稳定的业务会完全native,而经常变的或新上可能会有调整的会为wap,淘宝Android客户端和支付宝客户端都有一些业务是wap形式的。

    二、占据用户时间比例,跟技术无关,更关键的是业务和产品,现阶段来看的话,还是APP占绝大部分主流客户端开发方式。而一些刚兴起的或轻型的网站会采用html5来拓展手机端。

    三、推广成本的话,还是跟业务产品和当前份额情况还有不同OS有很大关系,跟本地还是非本地没太大关系,可能小型迭代试错产品来说,wap或html5能快速调整,对小公司来说推广成本会低一些,但体验也肯定会下降,还是要看公司和产品的策略来分析和选取了。

    黑特,特别黑 https://twitter.com/linzheming

    将来的应用产品会越来越依赖于云端基础服务和互联网接入而不是单纯的单机应用。从这个角度出发:

    浏览器也就是用户代理,其遵循的是开放标准,同时比较通用,带来的结果就是移植性好,效率较低。

    原生客户端是一个研发自行实现的用户代理,其数据交互是私有封闭的,但通过很多 Web Service API 的引入也逐渐走向开放和标准化,各个平台不能通用,因此移植性差,但是效率较高。

    而用户的使用时间上来看,和应用服务的类型及质量紧密相关,和实现方式关系倒不大。只是目前来看,高质量的 Web App 还非常少,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网页的小屏幕适配和优化上。从这点来看,原生应用和 Web App 面向的对象和使用场景就差异很大,推广使用方面不太具有可比性。举个例子,看一则新闻,是下一个新闻客户端方便呢,还是访问一个网页方便?看特定主题的新闻,是用专用阅读器方便呢,还是上网页方便?

    江南刀客,PM@杭州

    webapp全面取代native app是不可能的。但某些以内容为主,轻交互的应用,几乎肯定webapp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比如我上知乎,80%是手机上的。大部分用的是网页,知乎的ios app也用过,没几天就删了。(这玩儿跟网站的操作流程差别太大,感觉不是同一个东西,很不顺手,不知道现在是否有改版)

    最近看到一个手绘风格的健康读物,觉得很有趣,想下载,一看100M+,立马兴趣就减了一半。在外面还得去找wifi信号,太烦了。如果是b/s的,我肯定就打开看了。

    还有传说中的html5游戏,加载慢,交互响应迟钝,农场养动物还行,切水果之类完全就是悲剧。phonegap,我不是做开发的没用过。但用过用这个开发的应用。说实话,跟native的差距很大,如果不是12306这种刚需应用,一般对对用户体验有点追求的还是用native app吧。

    周广浩,电子商务与互联网营销

    从技术层面上讲,Native App和Web App区别不大,只不过是实现方式不一样而已,两者也在相互融合。iOS和Android上都出现了很多本地化的HTML 5框架。如果用HTML 5和Objective-C分别写两个长相一样应用,用户是根本分辨不出来的。从实现技术角度定义Native App和Web App是没有意义的。

    Native App和所谓Web App的区别在于分发形式上,而不是技术上。Native App是通过软件包形式分发的——不管是通过App Store下载一个ipa,还是一个在网络上自由传播的apk,都是Native App;而Web App的定义则应该是通过URL访问的位于云端的App。

    按这样的定义,Native App和Web App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而且现在Native App似乎更有优势一些。Web App依赖网络、缺少一些本地API的调用、运行效率低,对用户来讲这都是不好的体验。但是技术的发展最终会将这些技术鸿沟填平,技术性的体验将不会是两者的核心差异。

    Native App能在用户手机的主屏上占有一个位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而Web App如果通过URL(或者书签)来访问的话,这个入口就相对弱势很多。在手机上,URL的输入非常不便,而且通过浏览器来访问,其路径也太长了。

    智能手机对网络的最大革命就是对URL的革命。URL越来越不重要,域名也越来越不重要。在智能手机上,URL不利于输入和手指点击,在小屏幕上的显示也非常丑陋。更重要的是,用户已经不再去

    http://www.sina.com.cn去看新闻,而是通过一个“新浪新闻”的客户端去看,甚至也可以通过“ZAKER”去看,用户已经完全没必要理解URL是什么,也不用记住http://www.sina.com.cn这个域名,用户所记得的就是“新浪”和“新闻”就可以了。依赖URL的东西,在智能手机时代,都将被淘汰。

    智能手机上的流量入口,就是主屏。如果你的应用想要更多的被用户使用,并从中获利,那么加入主屏争夺战吧。让用户喜欢用,用户自然会把你的应用放在主屏的重要的位置。还是别去依赖URL和域名了——这些都是上个时代的古董了。

    来源: 知乎网

  • 广告合作

  • QQ群号:707632017

温馨提示:
1、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邮箱:2942802716#qq.com(#改为@)。 2、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裁,转载请注明出处“站长百科”和原文地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