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来自站长百科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Google-plus-logo-640.jpg

Google+Google新推出的一项社交服务项目,Google+目的是让Google在线资产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而不只是网上冲浪时偶然点击、搜索一个网站。Google+于2011年6月28日亮相,仍处于测试阶段。

谷歌用自己的一贯逻辑推出了“革命性”的社交网络Google+,但最终的意义仍将回归到属于“你”的社会化搜索服务。

Google+的特点[ ]

  • Google+将Google的在线产品整合,以此作为完整社交网的基础。为了让服务区别于Facebook,Google将赌注下在了一个方面:更好的隐私管理方式,这也是Facebook的软肋;当然,在过去隐私也是Google的弱点。
  • Google+的中心要点朋友和熟人的“圈子(Circles)”,用户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组织联系人,如家庭成员、同事、大学同学等,并在小的圈子里分享照片、视频、及其它信
  • 在整合Circles里,用户可以选择和组织联系人,分成群,让分享最优化。不就是群组管理吗?但Google让处理过程更讨人喜欢。从推荐的联系人中(来自Gmail或者Google联系人等,也可以同时进行),很轻易就能选择,将他们拖到Circles便可。整个UI十分简单且直观,很棒,你可能会说是一种乐子。相比于Facebook内部群的建立方法,Google大获全胜。

Google+的发展[ ]

  • 6月28日,谷歌开放了一款新开发的社交网络产品Google+小范围的用户测试。之前两款产品—2009年5月发布的Google Wave和2010年1月的Google Buzz都曾让谷歌在社交领域备受屈辱。2004年推出的一款社交网络Orkut倒是获得局部市场的成功—不过是在印度和巴西,更何况那是一款用来和MySpace竞争的产品。
  • 谷歌在测试Google+最初两天的态度非常的淡定:像过去那样给我们挑毛病吧,嘲笑我们吧,然后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比起在Google I/O大会上发布的Google Wave和专门举行发布会隆重亮相的Google Buzz,谷歌开始只是针对一小部分测试用户开放了邀请,他们再邀请朋友。这只是一项测试,低调一点。
  • 6月29日上午,电子购物网站eBay上一个Google+的测试邀请码卖到了75美元。同时,大量被邀请用户滚雪球般涌入Google+平台,这导致6月30日晚谷歌关闭Google+邀请机制。
  • “需求太疯狂了,我们宁愿谨慎一点。”负责社交网络产品的谷歌高级副总裁Vic Gundotra在他Google+的页面上写道。
  • 7月2日,Google+上突然出现“Barack Obama”的页面,头像旁边的用户说明显示:它由奥巴马2012年总统竞选团队运营。要知道,奥巴马和他的团队进行公众沟通的社交网络平台一直是[[[Facebook]]。
  • 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现身在Google+上。不同于大多数情况下在公共平台上用微笑的照片示人,扎克伯格在Google+上选择了一张神情忧郁的照片。
  • 其实,Facebook一直是谷歌这两年最大的梦魇—就像几年前谷歌对微软的阴影那样。以“人际图谱”为核心的Facebook已经拥有近6亿用户,它分流了谷歌的流量: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人们推送和获得内容的体验,比从谷歌搜索与收集的信息似乎更切合需要。
  • 谷歌前任CEO施密特(Eric Schmdt)公开承认:低估Facebook是他在任期内最后悔的一件事。“我当时清楚应该做些什么,但什么也没做,我的确搞砸了。”
  • Google+最终成为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复任CEO近3个月后发布的最重要一款产品。如果不是因为谷歌在社交领域被Facebook的阴影彻底笼罩,以及公司创新能力的衰退,佩奇原本应该继续躲在实验室里研究风力发电和宇宙太空车的。

Google+将为谷歌“加”上什么[ ]

  • 自Google+测试的前三天来,谷歌股价持续上涨超过2%,这款产品多少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谷歌对社交网络触点的感知能力。社交网络的先锋人物,MySpace创始人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也公开盛赞Google+:“Google+将会让谷歌成为一种更加优秀、更加完整的服务,你能想象它将会给Gmail邮箱Picassa网络相册、YouTube视频网站,甚至是搜索引擎带来什么吗?”
  • 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仍不可避免落在与Facebook的比照上。和Facebook服务一样,Google Plus也有一个中心网页,它可以显示评论、图片、朋友和联系人分享的最新内容,也可以通过“+1”按钮表达对好友某条消息的支持,有点类似Facebook的“赞”功能。
  • Google+还有一个Sparks搜索模块,与Google搜索引擎结合,用来搜索文字、视频和图像,并通过“添加”功能直接分享在Google+上。此外,它还具备支持同时多人视频聊天的Hangout功能。
  • 不过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在于Google+独特的圈子(Circle)功能—它被看作是对备受诟病的Facebook隐私问题最有效的突破。别忘了,谷歌曾经的Buzz也是因为会“自动”曝露用户的Gmail联系人列表和部分沟通信息引发舆论哗然,并被用户向监管机构投诉的。
  • Circle意味着用户可以将在Google+上联系的人“分类”为自己的好友、同事、家人、普通联系人和明星等群体,这看似非常简单,Facebook更早就提供了类似的“群组”功能,但它只是更方便人们查找联系人名单而已, 任何人在Facebook上分享和发布的信息、图片、视频和状态都是公开给社交网络上所有“好友”的,你只能选择是“隐私”或“公开”,但不能选择公开给谁。
  • 麻烦显而易见:当你想与众多好友分享一条来自杜蕾斯的情趣广告并引发大家互动共鸣的时候,这条内容一定会被你在Facebook上的妻子看到—通常你并不愿意这样的事发生。但如果在Google+上,你甚至不妨专门创建一个“情趣达人”的圈子,专门用来和一些人分享和杜蕾斯相关的内容。当然,你也可以毫无顾忌地选择“Public”状态,把它公开给任何联系人。
  • 在Circle界面上,你会看到所有的联系人列表,下方是你创建的不同的靶心一样的圆形“圈子”,当你需要将其中一个好友放进某个圈子,只需要点击他的资料,将它拖拽到下方某一个靶心形状圈子里,然后靶心弹出“+1”的字样,以显示Google+的无处不在。
  • Circle目的在于解决隐私和分享之间的矛盾,但也招致质疑。批评者认为它与谷歌的其它产品一样太着眼于让信息按照体系有序规整地流动,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互动,而且一些联系人可能既是你的同事,又是你的好友,这为关系链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麻烦。Circle成了禁锢人们分享与互动的精密数字容器,阻遏了关系链的传递。
  • 谷歌负责社交产品的首席架构师Yonatan Zunger在Google+个人页面上回应这样的质疑。“当我从公开状态切换到朋友甚至更窄的特定的朋友圈子之后,我将感受到一个更亲密的世界”。Yonatan尤其反对对Google+“技术至上”的批评:“我觉得人们在心理上需要这种不同的空间,它事关人们的感知,而非技术”。
  • Google+至少还体现了一点与Facebook的差异:当你把一位联系人加入到“圈子”,并不需要对方同意—我可以认定你是朋友,但你可以不回应。它会因门槛降低而增加部分用户的活跃程度。这与Facebook双向连接的逻辑大为不同,反而更像是Twitter
  • 但Google+与Twitter原理也大相径庭:在Twitter上,当你“跟踪”(follow)了一个人,意味着你会看到他发布的内容,这让Twitter更像一个社会化的定制媒体。而在Google+上,当你把某人加入圈子,意味着他将“接收”你分享的内容,而并非你追踪他的内容:如果你把奥巴马加到Circle,理论他会看到你针对该Circle发布的一切。但如果他从来不把你加入到任何一个圈子,那么除了他以“公开”状态发布的消息,他与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希拉里的互动,你将一无所知。
  • Google+刻意寻找“反Facebook、反Twitter”的社交逻辑,这让它避免看上去像一个公共花园,或是定制媒体。“能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切入点,我们就会变革社交网络。”谷歌社交图谱产品经理Shimrit Ben-Yair说。
  • 你可以认为Google+将成为谷歌“重新开始”的中心—谷歌不久前重新设计了包括网页搜索、Gmail和日历在内大部分服务的界面(UI),主要采用黑色和白色,搭配少量红色和蓝色,还在顶部添加了黑色条的菜单栏。而直到Google+亮相的那天,人们才发现,这一切设计元素都几乎更完整地体现在了Google+的页面上。
  • 而Google+的提醒功能将时刻出现在网页右上角—你无论是在使用Gmail、Google Docs在线文档、日历还是网页搜索,只要Google+内部有联系人的最新动态和评论,都会马上收到提示。而用户在Google+上的资料设置,也将成为其谷歌ID的通用名片。
  • 人们还可以在Google+页面上连接Gtalk与联系人在线沟通。而当你通过Google+上传任何照片的时候,图片会被自动同步到谷歌的Picasa相册的“私人照片”目录;在谷歌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上,Google+客户端具有“即时上传”选项,供人们及时上传照片并分享到Picasa上。当然,这也意味着你可以将Picasa上的大量照片分享到Google+上,它间接地让Picasa也变成了一个具有无限容量的图片存储空间。
  • 谷歌如分布式网络的产品终于可以不那么蹩脚地聚集在一起了。而围绕Google+更核心的变化在于谷歌产品的核心:搜索引擎。
  • 现在,当你在谷歌网页上搜索关键字的时候,每条搜索结果的右侧都会有一个“+1”的按钮。你如果点击它,这条搜索结果会被推送到你的Google+页面,推荐给Google+上的联系人。这意味着谷歌的搜索结果本身实现了“社交化”—它不但成为被分享的对象,也会影响搜索结果的排序。当社交功能越来越凸显的时候,“+1”按钮在搜索算法中的加权比重就可能会越大。
  • Google+的出现,让谷歌的搜索看上去不再单纯是机器算法的产物,尽管这一效果可能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为了改变搜索,Google+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了。

关于Google+[ ]

  • 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提问:

1、Google+的推出是否会改变谷歌的商业模式?Google+能否开发出像Facebook“Like”那样的社交推送广告工具,而不是完全依靠关键字广告?

2、Google+对谷歌的核心技术有哪些改变?Google+对搜索带来的变化是什么?“+1”功能是否真正能改变谷歌搜索的算法技术,让人际级别(Human rank)与谷歌传统的网页级别(Page rank)结合在一起?

3、Google+能不能重新定义信息流动的秩序?在人际关系主观引导信息流动与机器算法客观引导信息流动之间,谷歌将如何选择?

4、Google+会不会成为谷歌全部产品新的中心和入口?传统上人们使用谷歌的最主要入口是搜索框,未来会改变吗?Google+如何才能避免重蹈iGoogle的命运,成为谷歌产品的真正枢纽?

相关内容[ ]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