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社交商务:企业社交网络构建之道

来自站长百科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赢在社交商务:企业社交网络构建之道(大数据时代,如何挖掘社交网络商机?智慧洞察,刻不容缓)

IBM Connections中国研发团队 编著

ISBN 978-7-121-20906-2

2013年8月出版

定价:69.00元

336页

16开

编辑推荐

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企业社交网络产生价值,挖掘商机?

智慧洞察,刻不容缓;创新突破,尽在本书!

内容提要

社交网络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如火如荼,它的风靡作为一种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已逐渐被企业领域的用户所关注,如何将社交网络应用到企业,借助其自身优势,为企业创造业务价值,并提升管理效率,已经是很多国内外企业用户的共识。本书依托于IBM在企业应用领域的多年浸润,及其在推广与实施企业社交应用的丰富经验,为企业用户提供了基于真实案例的参考实践,并就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使构建企业社交网络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相信对读者而言,这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集案例探讨与技术剖析于一身的实践指南书籍。

本书的阅读对象包括从事企业应用开发的工程人员,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人员,对社交网络及其在企业领域中的应用感兴趣的企业用户,大专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

目录

基 础 篇

第1章 社交网络简史 4

1.1 “传统”的网络 5

1.2 社交网络的起源及发展 7

1.3 社交网络的分析(SNA) 12

1.3.1 社交网络分析概述 12

1.3.2 SNA历史发展及理论基础 13

1.3.3 SNA的应用 19

1.4 本章小结 24

参考资料 24

第2章 流行社交应用盘点 25

2.1 平台类社交应用 28

2.2 商务类社交应用 32

2.3 开源社交软件 35

2.4 企业社交软件 39

2.5 本章小结 43

参考资料 44

第3章 当企业遇到社交网络 45

3.1 企业管理模式 47

3.1.1 金字塔形管理模式 48

3.1.2 扁平化管理模式 49

3.2 企业的业务环境 50

3.2.1 企业与客户 51

3.2.2 企业与员工 52

3.2.3 企业与企业 53

3.3 社交网络对企业的商业价值 54

3.3.1 改进企业管理运营模式 54

3.3.2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55

3.3.3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56

3.3.4 激活员工积极性 56

3.3.5 发现员工关注的话题 57

3.3.6 利于企业的知识沉淀与挖掘 57

3.3.7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59

3.3.8 加深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59

3.3.9 提供企业营销新手段 60

3.4 社交网络对员工的个人价值 62

3.4.1 拓展关系网络、增加互动 62

3.4.2 提高工作效率 63

3.4.3 支持兴趣导向的沟通方式 64

3.4.4 注重个人价值的表达 65

3.5 本章小结 66

参考资料 66

第4章 企业社交应用的特殊性 67

4.1 数据安全性 68

4.1.1 企业社交软件的安全和认证技术 69

4.1.2 企业社交应用安全中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70

4.1.3 用户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71

4.1.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社交应用提供商 72

4.2 应用扩展性 73

4.3 多应用整合 77

4.4 系统响应时间、用户体验和高性能要求 79

4.5 本章小结 83

参考资料 83

案 例 篇

第5章 知识共享 89

5.1 案例一:在企业内实现知识共享 91

5.2 案例二:通过社交网络培养人力资源 95

5.3 案例三:快速获取我需要的知识 98

5.4 本章小结 103

第6章 团队协作 104

6.1 案例一:寻找你的朋友圈子和领域专家 106

6.2 案例二:让跨地域分布的团队协同工作 109

6.3 案例三:如何启发智力风暴, 激发团队创新 113

6.4 本章小结 117

第7章 客户营销 118

7.1 案例一:怎样吸引并激发潜在客户 120

7.2 案例二:如何重塑客户关系 并提高客户忠诚度 123

7.3 案例三:为客户提供精准的营销信息 127

7.4 案例四:增加收益的 “黏性”社交网络 131

7.5 本章小结 134

第8章 延伸 135

8.1 案例一:在日常办公软件中使用企业社交网络 137

8.2 案例二:团队协作的延伸——移动网络 142

8.3 本章小结 146

技 术 篇

第9章 服务器端技术——REST 150

9.1 REST风格的Web服务 151

9.2 REST和HTTP 155

9.3 一个例子 156

9.4 REST风格Web服务的设计原则 164

9.5 REST和SOAP 173

9.6 应用现状 175

9.7 本章小结 176

参考资料 176

第10章 客户端技术——Ajax 177

10.1 什么是Ajax 178

10.2 Ajax的发展历史 178

10.3 常用Ajax技术框架 180

10.3.1 Prototype及script.aculo.us 180

10.3.2 Dojo 182

10.3.3 jQuery 184

10.3.4 YUI(Yahoo! User Interface Library) 185

10.3.5 Ext JS 186

10.3.6 MooTools 187

10.3.7 本节小结 188

10.4 企业级Ajax应用开发利器——Dojo 189

10.4.1 获取Dojo 190

10.4.2 开发工具 191

10.4.3 编写Hello World 193

10.5 面向对象与模块化 197

10.5.1 定义“类” 197

10.5.2 文件打包 199

10.6 异步通信 200

10.7 跨域访问 203

10.8 dojo.data的DataStore 208

10.8.1 数据格式 210

10.8.2 dojo.data的API 210

参考资料 215

第11章 安全与认证 216

11.1 网络安全概述 217

11.2 OAuth认证与第三方应用集成 217

11.2.1 什么是OAuth 217

11.2.2 认证和授权过程 220

11.2.3 支持OAuth的企业社交软件 227

11.2.4 社交软件OAuth认证实例 227

11.2.5 社交软件OAuth集成开发实例 231

11.3 SSL、TLS与HTTPS 235

11.3.1 SSL和TLS 235

11.3.2 HTTPS 237

11.4 社交软件中SSL和HTTPS的使用 239

11.5 单点登录(SSO) 239

11.5.1 概述 240

11.5.2 SSO的优点和问题 240

11.5.3 SSO实现技术 241

11.5.4 SSO的解决方案 242

11.5.5 如何选择SSO方案 244

11.5.6 基于WebSphere的SSO 245

11.6 服务器代理技术 247

11.6.1 概述 247

11.6.2 IBM TAM WebSEAL和IBM Connections的集成 247

11.7 本章小结 249

参考资料 249

第12章 规划你的企业社交网络 251

12.1 定义用例与搜集需求 252

12.2 系统的软硬件规划 254

12.2.1 软件规划 255

12.2.2 硬件规划 256

12.3 定义部署架构与拓扑结构 257

12.3.1 小型部署 258

12.3.2 中型部署 259

12.3.3 大型部署 260

12.4 非功能性需求的考量 262

12.4.1 可靠性 263

12.4.2 安全性 263

12.4.3 可用性 264

12.4.4 可伸缩性 264

12.4.5 可维护性 264

12.4.6 可移植性 265

12.5 系统升级与迁移 265

12.5.1 升级前准备 266

12.5.2 系统升级 267

12.6 最佳部署实践参考 269

12.7 基于云解决方案的部署 272

12.8 本章小结 274

参考资料 275

附录A IBM的企业社交网络解决方案 276

精彩节摘

I moved to Beijing from Toronto in the spring of 2010. I quickly came to observe several aspects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that are highly social and collaborative. Meals are a shared experience. I've often observed Beijing drivers stop and ask locals, who have a more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e surrounding area, for help to find their desired destination. Beijing parks on a Saturday morning are full of people coming together to sing, dance, exercise, or play their favorite musical instrument. These are all simple examples of the social and collaborative nature of everyday life in China. Through many such actions and behaviors we build up social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within our daily lives. By applying some of these same concepts in a business context, we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individuals and teams, drive more timely and higher quality innovations, strengthen our customer relationships; resulting in improved business results.

There is an exciting transition happening across business today as companies leverage social technologies to drive real business value and improve their business results. Every business is interested in driving change in their organization that will improve employee produ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while also facilitating and driving innovation. Every business is interested in driving change in their organization that will strengthen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clients, building long term relationships of mutual benefit and business value. Leveraging social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se types of workforce and client relationship benefits is not a promise of the future, it's a reality of today.

During my past three years in China I've found a couple of common questions arise related to social business. “How real is the business value”? This question is often linked to some initial skepticism brought on by associating the word “social” with business value. The word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fun and leisure; not a word suggesting improved workforce productivity and stronger business results. However, when we look beyond the word we quickly see that the value of the technology is directly linked to critical business needs such as improved workforce productivity and stronger client relationships. Perhaps the expression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reates a more appropriate image of the value. Social business is about people; how we work, how we communicate, how we collaborate, how we locate expertise, and how we innovate. Because social business is about people, we find it in all aspects of business. It can help us with everything from re-engineering a business processes to re-energizing a workforce. Another common question is “how secure is my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f I adopt social business?”. I've seen a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adopting social technology implies that all information within the enterprise is available to everyone. This is certainly not the case. Enterprises adopting social business solutions continue to protect their information with access control mechanisms to ensur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to the appropriate people based on the company's guidelines and objectives. A governance model and social guidelines are additional steps that help support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e change.

One of the key areas of business value coming from adopting social business is related to building a smarter workforce. I've seen this benefit come in the form of increased productivity, effectiveness, and innovation. For example, it's a common scenario to bring a diverse group of colleagues together to work on a problem and develop a solution. The produ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uch a task can be greatly enhanced by leveraging a social platform.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team are immediately visible to all team members and as new experts join the effort they can quickly bring themselves up to date on the effort through the common information shared and organized within the social platform. Within the IBM Connections solution, I typically organize such efforts through the use of Communities and Activities. The ability to quickly share current information among subject matter experts and exchange ideas and insights, can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move a discussion along to recommended actions and solutions through the collective wisdom and insight of the virtual team. The result is improved productivity and higher quality business decisions and outcomes.

In addition to the workforce benefits of social technology, there are also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for real business value related to a company's focus on providing a competitive, engaging client experience. From product marketing and sales right through to product service and support, a social business will reach out and connect with customers in a comprehensive, personal, engaged manner resulting in high value results. Intuitively, we know that any business can achieve greater success through a close connection to their clients. A social business will embrace this reality by leveraging their social platform to enable an ongoing dialogue with their clients resulting in better products, better service, higher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transform themselves into a “social business”, we'll soon be looking back and wondering how we ever conducted business without leveraging the full value of social capabilities. By providing a social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on, we are better able to tap into the talents and skills of our people. The platform enables the right peopl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nterprise, to come together, collaborate and innovate. The platform makes it possible to generate and adopt new ideas quick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usiness results through collaboration. Social technologies enable collaboration that may have never happened without a platform to support open exchanges of ideas and knowledge among experts.

This book will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tremendous potential for adding business value by becoming a social business. Practical examples, based on IBM Connections, will enable the reader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is potential value can be realized. Social business is not a future dream but, rather, a current day reality. Those enterprises seeking to understand and leverage the power of this change are more likely to ob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Social networks,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ties have greatly enhanced our personal lives; our business lives will not be left behind!!


Tom Doucher

IBM中国开发中心Lotus软件开发总监

2013年3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赵一三(Sam)是来自IBM中国开发实验室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目前从事IBM Connections产品的开发工作。

自从2003加入IBM以来,他曾经从事过IBM Productivity Tool(Symphony的前身)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工作。

曾从事WSRR产品的集成开发工作。为国内外多个重要客户提供过WSRR产品的技术支持,咨询服务,有过多个SOA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经验,有丰富的软件开发和质量控制经验。

曾在developerworks发表过多篇技术文章,目前发表过3个专利,并且拥有多个IBM相关技术认证。


莫映,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的顾问软件开发工程师,具有超过10年的软件开发与设计经验,目前从事IBM社交商务软件Connections的产品相关研发工作。一直关注社交网络以及企业领域社交技术的运用。同时也积极活跃于IBM内部以及外部的各种技术社区之中。


殷智勇,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IBM Domino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对社会化协作软件领域比较关注,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郭正非,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的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目前从事IBM Domino产品的开发工作。一直关注于社会化协作、企业协同办公等软件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蔡宇飞(Faye),来自IBM中国开发实验室的软件测试工程师,自2010年加入IBM以来,她一直从事社会化软件的测试工作,先后参与了IBM Quickr产品持续集成(Continuous Delivery)的自动化测试的开发,IBM Connection的功能测试等工作,对社会化软件领域有浓厚兴趣,在加入IBM之前,Faye是一名J2EE开发人员,参与了多个行业项目。


蒋春梅,IBM中国开发实验室软件工程师,先后从事IBM Quickr,Connections,InfoSphere Data Replication的测试工作。对软件测试和质量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对企业社交软件比较感兴趣和关注。


饶竹伟,现在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工作,从事IBM Connections相关产品研发,具有丰富的J2EE开发和设计经验,对社会化协作产品具有浓厚兴趣和一定的研究。

媒体评论

继主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等IT时代后,我们正在进入社交商务的时代,它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预计,在创造就业机会以及职业类型方面,社交商务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比互联网的影响更大。

-IBM全球副总裁 Sandy Carter


本书从业务策略订定到具体的架构设计做出了一个全面性的探讨, 为企业社交商务的转型构建了一个有效, 灵活的框架与发展蓝图。

-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协作解决方案总经理 李贵兴先生

前言

作 者 序

自从开始做社交商务软件的开发以及客户推广工作后,经常有同事,朋友或者客户问类似的问题,“企业社交软件是做什么的”,“和开心网,微博有什么关系”,“在企业内部搭建社交网络,公司员工会不会整天社交,影响工作效率”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回答多了,笔者也会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的答案是:不是全面的、合理的、令人信服的。两年前,IBM 中国开发实验室内部征集书籍写作的建议,其中一个题目是关于社交协作的。如果能够写作一本书来详细地阐述关于对企业社交商务软件的理解以及必要性,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主意,相信一本书的容量足以囊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并且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时间倒退回2011年6月14日,在和莫映同学交流以后,莫映很快写出了一个书目大纲,并且这个建议随后被IBM中国开发实验室内部的评审团批准了。由此我们就开始了长达一年左右的写作历程。

在过去的2012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社会化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简称SNS)及其服务发展更为迅猛,我们这本书可谓正逢其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与之相比,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络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已全面超越传统网络,并且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化网络在中国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可以做一个比较,当积累到5千万个用户的时候,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只用了5个月。以新浪微博一家来说,它已经有超过4亿个用户,超过了美国的人口总量。微信的发展就更为迅速,在不到2年时间内,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目前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基本应用,大家也越来越习惯使用这些SNS应用来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大家更加频繁地在微博或者微信中进行互动和交流。虚拟和现实越来越融合在一起,又相互影响。网络的社交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

2012年中国一系列的社会热点事件都是在社会化网络上面发酵,发展的。从韩寒PK方舟子,表叔,中国航母,北京7.21暴雨,微博都显示出了巨大的信息传播能量。在社会化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流动已经由传统的广播模式转变成了人人都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制造者、传播者的模式。作为企业,需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在社会化网络的时代,个人的声音可以被快速地传播出去,通过指数式的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热点,尤其是对于负面信息,企业如果应对不慎,极有可能给自己的品牌造成巨大的损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网络,消费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言权,企业需要更加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企业的经营需要树立更高的标准。信息的自由流动促进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消费者有了更好的服务、产品,社会变得更加自由、平等、进步。

如何通过社会化网络帮助企业转换运作模式,迎接社会化网络发展的浪潮,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公众的社会化网络平台上,微博营销,微信推广等各种基于社会化网络的营销手段已经快速发展起来,运用这些手段可以更便捷地帮助企业进行品牌推广、活动策划、产品宣传,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以及产品销售。而对于企业来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了社会化协作模式的价值所在,企业的日常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例如企业员工多地域分布,以及移动办公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如何找到你想找的那个人?员工需要快速成长,他们如何更方便地获取知识,以便尽早地开始工作?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知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保存在员工个人邮箱中,如何将这部分知识挖掘出来、同时又能减少邮箱的负担?如何打破企业组织框架,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事聚在一起讨论、交流、分享?通过在企业内部构建社会化网络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上述问题!阅读本书,相信读者通过思考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事实上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极好的通过社会化网络在企业内部促进创新,打破企业组织框架,提高工作效率的实例。我们的写作小组来自于IBM中国开发实验室内部的不同团队,大家的工作地点也都不在一起。没有办法经常召开会议,而大家在写作中需要分享的信息量又很大,邮件沟通方式效率不高,并且不方便信息整理。于是,我们就创建了一个在线社区,在这个社区里面,每一个成员可以更新自己的工作进度,分享信息,解答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书一共分为12章,它们被整理成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包括:基础篇、案例篇,以及技术篇。

在基础篇部分,读者将会了解到社交网络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时下互联网领域里较为流行的一些社交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焦点集中到企业应用领域,看看社交网络给企业带来了哪些价值,以及企业在应用社交网络技术时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特殊性。相信读者在阅读完基础篇之后,将会对企业社交应用这一概念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不过,假如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了解,恐怕还不足以将其应用到实处。有鉴于此,在案例篇部分,笔者着重从知识共享、团队协作、客户营销、日常办公,以及移动网络等多个方面,通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生动翔实的案例,向读者介绍了如何将社交应用软件无缝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当中,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些案例有的来自于笔者的亲身实践,有些则取自公共的网络资源,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藉由案例本身,为读者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让大家能够亲身感受,切实地体会到社交软件的应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企业的现实问题,并且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案例进而举一反三,结合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应用模式来。

基础篇与案例篇,分别从概念与实际应用的角度,为读者勾画出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企业社交软件应用之路,这两部分内容尤其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关心企业现实问题而又不具备技术背景的普通读者阅读。而本书的技术篇,则是专门面向对社交应用软件的构造与部署感兴趣的技术人员的。如何将美好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落到实处,如何在实际项目中为企业量身定制社交应用方案,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为此,在技术篇部分,我们将着重介绍一系列目前在业界流行的,企业领域实施社交网络应用所需要的典型技术,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以及彼此间的关联关系。希望通过技术篇的阐述,能够为广大技术人员实际开发与部署企业社交应用提供一系列技术层面的参考方案。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IBM中国开发实验室Lotus软件开发总监Tom Doucher先生与IBM图书社区负责人刘慎锋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刘皎,以及负责本书编辑的徐津平和顾慧芳,感谢他们在书籍撰写期间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

作为这篇序的结尾,下面汇集的是参与本书撰写工作的几位同事的写作感言,借此以期读者能够了解本书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

“自从加入IBM,本人就从事社交软件的研发,亲身感受到企业社交软件的不断成长。目前,国外的IT企业还是走在企业社交领域的前沿,期待国内的IT企业也能抓住这个契机,推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社交软件,当然能走出国门引导领域的发展更好。”

——郭正非

“参与这本书写作的感受套用一句很烂熟的话,就是累并快乐着。在写作的过程中,产品的开发过程也一直异常忙碌,一直有分身乏术的感觉,甚至想过放弃。感谢我们的写作七人小组,是大家的相互鼓励与支持让大家坚持了下来。看着书籍的内容逐渐充实起来,一步步接近书籍的终稿,并且有了这本书最终的付梓出版,确实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能够切实有所收获,并且引发自己对企业社会化网络的思考,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所帮助。”

——赵一三

“记得那天,当老板问我是否对写书感兴趣时,我当即就答应了。首先觉得写书是个有意思的事情,另外也想梳理一下自己做过的东西和看过的这方面的知识。可是高兴没几天,痛苦就来了。项目压力很大,一堆人追着屁股要东西。只能利用自己的周末和下班时间写作,原来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写书的新鲜劲也没有了。只能努力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重复修改,盼望早日完工。本书完成的时候,真是感觉松了一大口气。第一次写书,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多了一种特殊的经历,可以总结和充实自己社交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分享给读者朋友,还是蛮有收获的。:)”

——饶竹伟

“作为搞技术的人,写作不是我的专长,我自己都很惊讶自己能完成几万字的文章,最终能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回首那些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日子以及和其他同事一起开会讨论、在线交流的日子,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段非常珍贵的经历。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一起写书的同事,大家互帮互助才走到了今天,你们的执著和热情让我非常感动;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爱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就写这么多吧,马上要去开会了,今晚估计又要加班了。”

——殷智勇

“已是深夜12点了,刚从一众会议中解放出来的我,一下子从技术讨论切换到文字工作还真有些不适应。回首自己走过的技术历程,如白驹过隙,一晃已经十年了,有趣的是,我依然还乐此不疲地奋斗在技术一线,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自己对软件工程师这份职业的浓厚兴趣,当然,这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队和氛围。就如同本书的撰写,兴趣的驱使让我拥有无穷的动力,而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合作则给予我无比的信心。本书的部分技术章节由我负责撰写,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唯一遗憾之处是,有碍于篇幅,很多地方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倘若本书能有机会再版,我一定会争取机会一吐为快,最后希望诸位阅读愉快 :-)”

——莫映

“这本书的写作占用了我2012年8月到11月大部分的晚上和周末时间。我所在的工作团队在整个2012年的下半年,一直处于特别忙碌的状态,白天没有时间可以挤出来写作,晚上还经常要与国外的同事开会或在SameTime上讨论东西,所以只能是在晚上和周末挤时间。十一回老家完婚后去马代度蜜月,在蜜月旅行之前因为项目特别忙的关系,我负责的章节一直进度缓慢,一块写书的同事还打趣我说带上笔记本电脑在马代边欣赏着碧蓝的热带海景边快乐地创作,我也曾动过这个念头,但最终被过多的行李和先生的强烈反对给取消了。马代蜜月之行快结束的倒数两天里我就有点心不在焉了,不幸被同事们的话命中,我躺在沙滩上,又不由自主地开始想剩下的部分怎么写,着急写剩下部分的念头也似远处的海浪一样无情地赶跑了我之前的悠闲惬意。回到北京之后我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挑灯夜战的生活……忙并快乐着,还好我终于在最后通稿日期之前写完了。在IBM,我是从事社交商务软件测试工作的,希望这本书能使更多读者了解社交商务软件,使用社交商务软件来提高组织的办公协作效率。”

——蔡宇飞

“很荣幸跟团队一起参与本书的编写。在媒体社交网络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社交网络方面的书籍却很稀少,本书依托于IBM在企业社交应用领域的多年积累和经验,为企业用户提供了基于真实案例的参考实践,并就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第一次参与写书,由最初的兴奋到熬夜写作的艰辛,并且其间工作的项目一直非常繁忙,团队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坚持了下来。在此,非常感谢所有的团队成员,尤其感谢莫映的审稿和宝贵意见,感谢这段一起奋斗和努力的日子,这将是一段难能可贵的回忆;感谢IBM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的支持,感谢所有支持本书的同事和朋友们;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感谢我丈夫的支持和帮助。”

——蒋春梅